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的受害者。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垃圾?;熘玫氖抢?,只有分類了才是資源。垃圾分類不僅讓垃圾“各回各家”,還可以達到保護環境的作用。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垃圾也在與日俱增。因此,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是符合環境承載力的同時,垃圾分類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而且,將不同類別的垃圾分類投放,可以更好讓垃圾分類,使最終進入衛生填埋的量大大減少,可以延長填埋場的使用壽命。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其實垃圾是可以二次回收利用的。日常生活中,經過分類后,可回收物將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系統,如常見的廢紙可能進入造紙廠,再把它做成紙漿。但是,玻璃瓶等可回收物附加值相對低,因此居民家庭很難直接賣給企業回收,反而還會出現拒收的現象,但通過垃圾分類回收,玻璃瓶還是可以進入回收利用的渠道。
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價值:1噸廢塑料可回煉300公斤無鉛汽油和柴油;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750公斤;1噸廢玻璃能造出2萬個500克容量的玻璃瓶。1噸易拉罐熔化后能變成1噸高質量的鋁塊,相當于少采20噸鋁礦;回收1500噸廢紙,可少砍伐用于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
垃圾分類執行了這么多年,但在不少地區執行并不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垃圾分揀效率低,轉化資源能力弱,由于垃圾分揀設備的技術水平不高,分揀效率低,且不夠精細,導致部分垃圾很難轉化為資源,企業無法就此獲得較高收益,因而缺少競爭力。
居民參與垃圾分類意識不強,他們覺得垃圾分類太麻煩,對投放的垃圾分類設施視而不見,不少人存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
前端影響后端,后端制約前端,沒能形成良性循環。分類處理設施的高成本低效率影響企業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的持久性,仍然會不時出現“先分后混”現象,進而影響居民分類投放的積極性。
智能分類設備讓居民從垃圾分類意識淡薄到九成居民能自覺正確分類,通過“撤桶并點”集中投放點建設推進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有利于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最終給居民帶來利益和實惠。同時,實現可回收物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銜接,有害垃圾分類收集與危險廢物處理銜接,易腐垃圾或廚余垃圾分類收集與生物質資源化利用銜接,實現分類后的垃圾進入不同處理設施分類處理,防止因垃圾體外循環而造成二次污染。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在前端的分類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小區內投放定時定點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可以利用AI技術通過攝像監控設備對投放的垃圾進行拍攝并通過后臺軟件進行識別和打分,并把圖像和識別結果和居民信息上傳到后臺保存。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遠程督導,避免了無人在現場督導時存在誤投誤放的現象。還能利用積分兌換商品或者進行提現,提升了居民垃圾分類的主動性。不僅如此,通過發放二維碼垃圾袋對投放的垃圾進行溯源追蹤,確保前端垃圾分類的準確性。